新闻网讯 9月30日下午,党委书记查显友在海淀校区知行堂主持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教师座谈会。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强世功,党委常委、副校长王雄军,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慕云出席活动。
会上,强世功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18位教师代表结合各自学术专长,交流分享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所得所感所获。
教师代表发言摘编——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 严庆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突出了国家与民族相互建构的逻辑与事实,深含政治、历史、哲学等机理、学理,内含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回答了何以中国,何为中华。“相融”“相同”“相通”“相依”“相亲”回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能够生命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铸成命运共同体。
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成为共同信念,同六合、贯九州、连天下,大一统的政治价值、和合的理念追求、相爱兼利的信念让中华民族选择、建设、维护了国家形态——立国。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在决定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一体。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实在、实惠、实际的内在纽带——共利。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历史进程中结下的兄弟情谊、革命斗争中淬炼的深情大义,融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情感纽带、道义大爱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你有我、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史有实、有形有神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让今天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家园、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都有一个共同名字,都有一个共同梦想,也都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责任和义务。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关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依托文明基础,经由历史实践而自然形成的深刻道理。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发展规律,对这种规律的认识,不能照搬西方标准。
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一家”是无可忽视的社会整体性存在。中华文明的大一统传统不仅是政治性的,也是精神性的。西方民族学强调文化相对论,“文化”本身就是差异的表征,这实际上受到一神论宗教观念影响,关注“他者”(异教徒)。而中国的情况显然与此不同,对于早在先秦就实现世俗化的中华文明来说,“有教无类”就是对此最好的回答。中华文明的经济体系始终是唇齿相依、互为补充的,自古以来,大规模整体经济体系就是中华民族存在的物质性基础,更不用说现代中国的国内统一市场。如总书记所言,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此刻的西方,正面临资本主义体系存在500年以来第一次遭遇的自身无法化解的认同政治危机,从美国到欧洲,无法弥合的社会分裂正成为西方社会秩序的严峻挑战。而中国的情况显然与此不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秩序的构造与巩固,正彰显出中国经验的全球性的、未来性的普遍价值,预示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多可能性。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 杨须爱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党的民族工作新的历史方位,阐明若干重大理论观点和政策方向,对如何认识百年以来党的民族工作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民族工作成就、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特征以及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方面提出了新观点,饱含创新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尤其是丰富和发展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刻内涵,全面系统地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的丰富内涵,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统的强大理论指导,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了关键性的思想和理论指导。
下一步,我会带领自己牵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相关课程建设团队成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团队成员,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和阐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学术上深刻揭示其蕴含的丰富学理、道理和哲理,并将其全面深入系统地植入学科建设尤其是硕博研究生课程讲义《冰球突破试玩》《冰球突破试玩》、本科生课程讲义《冰球突破试玩》和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本硕博人才培养之中,尽全力做到知行合一,尽全力服务学科、学院和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大局。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 姜镕泽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性、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性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各个成员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魄,我们要正确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尤其是要将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科研教学和实践中。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由20多个民族的师生构成,涉及几十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献的教学和科研。在学科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发挥学院特色和优势,聚焦“共同性”和“融”的导向,聚焦各民族语言文学的影响关系研究,聚焦挖掘各民族文献中的共同历史记忆,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张铁山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不仅应该认真学习重要讲话精神,更应扎实地落实到工作中。我所在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是我校民族成分最多、历史最悠久的院系。各族师生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团结进步、气氛融洽的学院而感到自豪。学院不仅教学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信息安全等学科,科学研究覆盖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5大语系80多种语言30多种民族文字的语言、文学与文献。一批知名教授如马学良、于道泉、李森、耿世民、戴庆厦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献的教学和研究做了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新时代新征程,我院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挥优势,继续不断创新,开拓新领域,创造新路径,再创新辉煌。
文学院院长 张翔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两个结合”在民族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包含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强调了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和情感相亲。重要讲话为文学院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建设方面提供了方向指引。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与语言文学研究的结合。其一,继续做好文学院团队承担的近十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课程讲义的修改完善和出版工作,推动课堂讲授与学术研究拓展的密切互动,使之成为凝练优势发展方向、提升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推动力,在中华民族文学史、中华民族文化史、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史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其二,写作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多门课程讲义的过程,也是文学院的有组织科研开展的过程,以此为基础,文学院团队将进一步运用团队合作的经验,加强有组织科研,争取在重大课题和重要成果产出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其三,加强文学院与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拓展新的领域,致力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理论创新等方面有所贡献。
历史文化学院 蒋爱花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人文学科研究提出了新目标。历史学科是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学校北京市人文创新基地的重要建设力量。此前,学校组织录制了“四个共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时,历史文化学院率先完成并获得了教育部金课荣誉。目前,我校领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在构建我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史料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走得扎扎实实,在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我院中青年学者广泛参与的《冰球突破豪华版试玩》是在“三交”史基础上进行的,全书16章内容,有15章与历史学直接相关。目前,以史学为基础的概论理论体系得到了中央领导、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为宣传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我院蒙曼教授承担的“曼行国道”“曼行丝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游斌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又一篇纲领性文献。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中国宗教与中华文明之间有一种相互成就、体用结合的关系。中国各民族的宗教既有自身的特色,又主动地相互借鉴,并且共同融入中华文化之中,促进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新时代以来,总书记在民族宗教工作领域分别提出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原创性论述。
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我们有必要统筹推进宗教中国化方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研究。这要求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的宗教中国化理论体系、史料体系和话语体系。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方向深入推进:一、以“互鉴融通”为标志性概念,构建宗教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二、整理诠释宗教中国化的史料体系。三、发展宗教中国化的话语体系,着眼于中国宗教的自身特点,阐发和谐、对话、跨越边界的学习、修己安人、互鉴互学、文化浸润等术语,向世界讲好中国宗教故事。
新闻与传播学院 范小青教授: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等五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更加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这让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民族院校高校教师的我们更加明确了肩上的重担。结合本职工作,我认为,要培养“有担当、有本领、有底蕴”的未来人才,鼓励他们为国效力,科研上有态度,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引导,立足于中国的实际需要,去研究中国问题。教学科研要有传承,要通过言传身教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承下去,将爱国主义传承下去,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教学科研要有创新,在教学上我们要紧跟前沿发展,学习新东西,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法,在校园里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的氛围;在科研上,我们要努力在人文社科领域和构建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方面提高创新能力,这对中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氛围的营造以及文化自信,十分重要。
外国语学院 张娜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表述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为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了重要的指引。
作为民族高校的教师责无旁贷要尽自己所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贡献。那我们民族高校的外语教师能够做什么呢?作为外语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外语优势,加强对世界多民族国家,尤其是后苏联空间的多民族国家——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民族政策、国家认同的构建进行研究,将其经验教训介绍过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加强对外交流,将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及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讲给世人听,让世界多一些理解中国的人,少一些指手画脚的“教师爷”。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孔新峰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一条道路”“三个特质”“五个共同”“五‘相’机制”“四个共同”“五大任务”“两种宣示”,讲话体大思精、辞约义丰、常学常新,是通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其对理论工作者极具启发意义和研究引领价值的要点,大致可概括为“七个空前彰显”。一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正当性空前彰显;二是民族领域创新理论中“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空前彰显;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之动力机制与底层逻辑空前彰显;四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和“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的定位空前彰显;五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联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使得“中国式文明-民族-国家”观空前彰显;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深刻、自觉联动,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典范价值空前彰显;七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都“必须不断增强”和“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使得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关键作用空前彰显。
冰球突破试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要讲好用好《冰球突破豪华版试玩》课程及教材,二要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试点建设,三要坚持用“第二个结合”推动所在学科在主流中擦亮特色。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而言,要时刻心怀查书记的“民大何为”四问,注重从“百年变局”“国之大者”“教育强国”及“主题主线”四个维度,从“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比较政策研究”以及至关紧要的“基本原理研究”四个方面,尽快梳理查摆出重要讲话有关点位,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前期建设基础深入比对的基础上,迅速开展有组织科研。
教务处处长、经济学院院长 张春敏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在认真学习之后,有以下三点深刻感受。
理论深邃。从经济维度来看,总书记提出“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维度阐释了经济相依的内部结构,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逻辑上升到国家整体层面,提出了各民族始终保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有利增强了国家整体实力;各地区各民族只有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经济交流合作,才能更好推动国家经济繁荣、更好实现实现自身发展。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历史厚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两个结合,根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根基,强调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以历史映照现实,突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也必须由各民族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感情真挚。
立足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教务处职能,要将总书记重要讲话全面贯彻落实于工作之中,学深悟透讲话内容,将其丰富内容充实于课堂,润物细无声融于课堂内外,创新学习方式,以开设微课程、深化实践教学、主题教学项目等形式,提升学习的主动性,推动师生对讲话的学习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感受走向行动。
管理学院 金红磊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上的重要讲话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开展教学科研、立德树人工作以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一系列新形势和新任务。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彰显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靓丽本色。
作为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教学科研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在科研工作中,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开展各民族民生保障研究的主线,以高质量的民生保障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和发展根基;另一方面,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融入各民族地区解决民生实际的治理方案和智慧,深化同学们对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乡情的了解与认知,增进制度自信和国家认同,培养具备坚定的政治素养和扎实专业素质的管理人才,在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贡献治理智慧。
法学院院长 宋玲教授:
自1988年开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已经连续召开八次,尤其是今年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表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内容与2019年讲话一脉相承,既有所延续,又有所调整和发展。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和深入,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这是我们学习、研究、阐释的重点。尤其讲话中对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中的制度建设,是我们未来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服务的指南。我们学院近年来承接了民委政法专项工作任务,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相关立法和民族事务治理工作去,并围绕这一主题打造课程,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优化师资队伍,完成学科的转型升级,形成民大法学院新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
舞蹈学院 苏娅菲副教授:
作为艺术专业的一线教师,我们要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引,提升艺术创新能力,服务基层文化建设,担起新时代使命与重任。作为民大人,应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排头兵。要多搭建共享的交流平台,分享前瞻与视野。要在艺术表达中体现“共同性”并融入学科建设中,成为地方文艺院团及院校学习的风向标。要紧扣国家战略进一步拓宽科研视野,为共同体建设做出艺术学科的回应。
今年,由我主持的理论研究《冰球突破试玩》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该项目的选题和角度是铸牢意识在国内舞蹈创作领域中的第一个创新性研究,立足于中央民大,让这一课题研究的优势和先决条件显得尤为突出。相信通过这一研究能够切实推进中央民大在舞蹈领域中引领民族艺术的发展视野,在我们创作教学的升级和积淀进程中发挥好坚实的理论筑底作用,并迸发出更多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创新型理论成果和艺术实践,开拓出更多研究的新角度。
美术学院院长 乌日切夫教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也应是每位教师、每位学生的共同任务。结合美术学院的工作,在学院教职工日常管理、学生日常教育及各项会议中,要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学院重要工作来抓。
要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美术学院“民族古籍文献插图艺术研究所”以文献插图艺术研究论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接下来的科研工作中,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与阐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要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美术学院招收汉、蒙古、藏、维吾尔等多民族硕博士生,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冰球突破试玩》招生十几位不同民族学员,均是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实践。未来要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教育学院 苏德毕力格教授:
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思想,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切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努力以“世界一流综合型”大学建设服务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以高质量教育工作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第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系统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汇聚多学科资源,目前已形成比较视野中的民族问题、典籍翻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语言交融史研究等数十门系列课程,并着力打造100门“以专业学科为基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的课程群。第三,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学科集群,赋能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新时期,民族院校应结合民族地区的所急所需,凝练学科方向,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一要做好长板,补足短板,开创新板。学科建设需要硬功夫和软实力。硬功夫有四个指标:师资队伍,科研平台,资源整合,树立品牌。软实力有四个指标:理念,文化,服务,交流。二要围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设立二级交叉学科和专业,联合攻关、有组织科研,努力在知识、资源、数据、项目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第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要建立健全各级各类的组织机构,为各民族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为深层次的交往交流提供了重要场域;二是建立各组织机构的共同参与机制,使各民族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共同进步。三是建立并完善各种形式的互帮互学机制,开展结对帮扶、互助小组等各种形式的“手拉手、心连心”活动,形成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学、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藏学研究院院长 周拉教授: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局面,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冰球突破试玩藏学研究院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藏学研究院机构,自成立以来,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研究历代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关系,梳理青藏高原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深化了对涉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促进涉藏地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机结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研究方向,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为西藏及涉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积极参与国际涉藏舆论斗争,开展环喜马拉雅区域研究,不断提升我国在藏学研究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丁宏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相融”“相同”“相通”“相依”“相亲”几个概念,清晰地展现了中华各民族交融和合、不可分割的命运关联。民族学研究就是要在坚持中华民族共同性、一体性的目标取向基础上,厘清中华民族研究与各民族研究的内在关联及不可分割性,探讨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历史文化发展路径。中华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对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表现在“述同向和”的文化叙事逻辑中,这是中华民族所以凝聚为“一体”的内在向心力,是中华各民族对于中华大家庭的自觉融入、认同,是我们在民族学研究中特别应该注意挖掘、整理和弘扬的。强调共同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视域,并非是将民族研究引向千篇一律,反而是启发不同于以往强调特性的全局性视角。在研究素材、思维方式、研究路径上,对当今民族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查显友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杨圣敏老师,分别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是党和国家对学校特别是对我们教师队伍的充分肯定,更是激励和鞭策我们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他强调,学校正处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和学科优化调整的转型时期。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全体教师要在学习好、阐释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走在前列,把学习好、研究好、阐释好、落实好总书记讲话精神转化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在共同体理论建构上走在前列,全体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凝练学科标志性概念,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做出民大贡献;要在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上走在前,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健全人才招生体制机制,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牢靠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摄影:马丹妮)